站内搜索:
  当前位置:首 页 > 夕阳风采 > 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 > 典型宣传


情高境阔铸诗魂

———何晓明先生其人其诗
【字体: 】【2017-1-15】 【编辑:李登三】  【关 闭

    何晓明同志是六安市人大离休干部,虽已89岁高龄,但仍壮心不已,笔耕不辍,今天我就何老的诗作一个简要的评述:

    一位德艺双馨的长者
    何晓明同志说他自己:“一生感到自慰的是做了两件事,一是任林业局长期间栽了一些树,造了一些林。二是离休后,发起组成了一个六安诗词楹联学会、创作、编辑、出刊了一些诗词作品”。实际上晓明同志,一直在县党政机关做领导工作,默默耕耘四十余年。是一位有63年党龄的老党员,享受县处级的离休老同志。他还是一位老报人,早在1957年,他作为编辑组长和主持工作的副主编,创刊出中共六安县委党内第一张报纸《支部生活》,和第一张公开发行的报纸《六安农民》《六安报》。他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诗词工作者、老诗人。历任六安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兼《六安诗联》主编。皖西诗词学会副会长、六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、荣誉会长。《皖西诗词联》编委会顾问,安徽省诗词学会理事、中华诗词学会、中国楹联学会会员。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、中国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。名入中华诗词学会、中国楹联学会编辑出版的《中国当代诗词家大辞典》《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》。2013年,何老被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授予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。

    弘扬诗词文化的不了情
    首先他认为中华诗词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,特有的文学形式,是世界文库中的无双瑰宝。只此一家,别无分店。我们应该特别珍惜。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得不到继承和发展,则上对不起祖先,下有愧于后人。因此他一直在不懈地努力耕耘。
    “古皋春暖扬诗帜”。1990年6月,由他发起创立了六安诗词楹联学会,同时参与创立皖西诗词学会。两个学会现已合并为六安市诗词楹联学会。前后出刊《六安诗联》22期《皖西诗词》20期《皖西诗词联》10期,对促进诗词创作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。
    “九墩塘畔筑吟坛”2000年春,由他创意筹款为六安广大诗词爱好者购置了一个家——六安韵府。位于九墩塘风景区内,有五间园林式小筑,“谈诗花解语,会友柳迎风”,希望能像西湖里的西泠印社一样,除作为六安市诗词组织住址外,永为六安的一块文化纪念地。因何老题诗中有“九墩塘畔筑吟坛”句,引起全国诗人联家纷纷题诗撰联祝贺。中华诗词学会会长、著名书法家孙轶青为学会书写了会牌;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,著名诗人、书法家梁东为学会题写了楹联。“六国城中结社,九墩塘畔吟诗”。一时传为佳话。可惜以后房屋拆迁至梅山北路与老年大学,老年人活动中心建在一起。
    “不尽知无止境篇”,何老不仅诗词创作丰富,且对诗词理论作了很深的研究和探讨。他有一首诗云:“一只秃笔探诗源,不尽知无止境篇”,言贱人轻全不察,我以我学荐轩辕”。他写出的诗论、诗评、诗话、有近百篇登在《中华诗词》、《甘肃诗词》、《洞庭诗词》、《东坡赤壁诗词》、《江南诗词》、《庐州诗苑》、《陇风》、《神州诗书画报》以及本会《皖西诗词联》等专业报刊上。特别是有十三篇论文被收入全国第十一届(石河子)、第十四届(合肥)、十五届(海南儋州)、十六届(赤壁)、十七届(北戴河)、十八届、(广东阳江)二十届(晋城)、二十一届(衡阳)、二十三届(西安)、二十四届(浙江乐清)、二十五届(黑龙江肇源)、二十七届(贵州兴仁)中华诗词研讨会的论文集。并被中华诗词学会邀请参加了上述各届研讨会。在北戴河研讨会上,何老的论文是《老树新花别样妍—浅谈与时俱进开创当代诗词新纪元》被大会安排第一个发言。受到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李锐、会长孙轶青的接见。在肇源会议上,何老的论文是《为三贴近写风华——浅谈白话诗词》。大会特别重视,专门安排了一个小组讨论会。中华诗词学会有星汉、褚水敖、周兴俊、钱志熙四个副会长参加,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赞誉。目前他正和祝家明同志编辑《三新诗词选》。意在把淹没在诗词的汪洋大海里的,偏于通俗特别是以白话入诗的精品,收集起来,编印成册,免费赠给广大诗词界,以供传承,以为发展诗词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。

    真知卓见的诗词观
    何老的诗词观可用美、新、俗三个字来概括:
    美,就是诗词有其本身的自在美。他把诗说成是最美好最精粹的语言艺术;是最感人的感情载体;是意蕴深邃的哲理箴言;是干情万象的无形画卷;是人间万籁的和音;是百科全书的亮点。“不学诗无以言”。
    他说诗可以遣兴遣已,以感情感人,给人以美的享受,善的教化,真的洗礼。对陶冶情操,净化心灵,醒悟人生,扬善讽恶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。“任是抑扬归一曲,同工异趣唱文明”。这是他对诗词美刺功能的看法。他说抑扬并举是作者的生活体验。接触到真善美自然就扬,接触到假恶丑,自然就抑,不可能一边倒,扬可以激励先进,抑可以警示来者。
    他说:依靠大众兴诗,诗才能发展,反过来诗教大众,诗才有用。
    他认为诗应如人,人应如诗,诗人合一。诗本身是美好的,如诗人不一,则其人不可取,诗亦黯然失色。他有一首诗“一曲离骚唤国魂,《满江红》里见忠贞(岳飞)。情高境阔歌才壮,欲学诗先学做人”。
    他在论述诗词的价值取向时,提出要唱出五音:时代的潮音,人民的心音,民族的强音,大众的知音,自然的谐音。
    新,就是内容要出新。他认为诗词的本身,有其自在的语言美、声韵美、意境美,形式可以不变。但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,则要不断翻新。要拓新题材、用新语言,发新思想,抒新感情,出新意境。有诗云“与时俱进事皆然,变化无穷总向前,我劝诗家重抖擞,放怀争唱五新篇”。当代诗词是今人的生活写照,如果内容不出新,就成了仿造的假古董,甚至成了非诗、废诗。他说:“师古之该师,革今之应革,是诗词创作的双车道。”
    俗,就是通俗易懂。他认为今人的语言,生活和大众阅读诗词的能力,都有一个通俗的属性,所以当代诗词,应向通俗方面倾斜。做到俗而雅,雅而俗,言浅意深,自然流畅,风韵雅致。为大众喜闻乐见。爱它、读它、写它。有诗云:“风韵犹存通俗篇,为诗合向众人妍。随心发出原真实,顺口吟来自活鲜。从简明中藏异趣,于平易里探深源。喜闻乐见群情热,万赖和鸣及普天。”相反,辟典陈词,艰深古奥,晦涩难懂之风犹存,如不改变,等于自杀。连读都读不懂,还谈什么雅。读不懂,干脆就不读,也不会爱它、学它、写它,诗词无人问津,生命也就停止了。
    他在呼喊通俗诗风的同时,特别推重白话诗词,有诗云:“白话为诗合众群,自然流畅写天真。寻常花草原生态,乡土风情倩梦魂,顺口吟来成意趣,与时俱进带潮音,虚无应作回心叹,一格新标精气神。”

    诗如其人,人如其诗
    何老的诗词创作丰富,可谓“万象千情笔底稠”已集成《皖城赋》《闲吟碎语》《晚风短笛》《情志集》四本专著。平时多载于《中华诗词》《中华诗教》《诗刊憎刊》和一些省、市、地诗刊。有《包祠述怀》、《桃花源新记》、《看电视海上三军演习》、《沁园春•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》、《登庐山牯岭》、《大别山茶春》、《踏莎行•怀维新志士谭嗣同》《沁园春•ABEC2014北京峰会》等八首诗词获全国性诗词大赛佳作以上奖(三等奖三首)。有两副对联获全国楹联大赛二等奖。在地方和私办的文学团体获奖未计。
何老为人朴实、真诚、耿直、豪爽,诗亦如人,思想性、艺术性都很高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:
    一是品味纯正。诗皆为事而作,言必由衷。不虚妄,不做作。雅俗共赏,雅不古奥,俗不浮滑,风清气正,语顺音和。即使是讽刺诗,亦采取文明教化方式,比金刚怒目写得更深刻。如《再咏北戴河》:“依山旁海小楼群,岸渚藏幽曲径深。月白风清骚客梦,灯红酒绿美人魂。都城壮丽难消暑,蓬岛妖娆好度春。日费千金轻一掷,问他几个是平民”
    二是境界高远。首先他是个豪放派,诗多情高境阔,气势宏伟。他喜用“沁园春”长调写出的特别豪壮。在他的八首获奖作品中,就有两首是《沁园春》。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作为诗人爱国爱民的炽热情怀。如《文革时期登庐山》“登庐不禁愁,触目痛神州,山色连云暗,江潮带浊流。贾生空上策,屈子怎忘忧。掏尽心肝赤,何时为国酬”。他有一首《诗人与诗》的诗“登上峰头放眼看,铺云蘸雨写斑斓,深情遍注杨真善,正气高歌见胆肝,喜悦如闻收蓟北,忧伤不悔谪江南。才华赊尽原无价,月白风清只自甘。”明写诗人与诗,实是自励。
    三是真情灵动。他的诗都是有感而发的,感情热烈,加上炼语,炼意工夫,自然就很灵动。喜如《春旱喜雨》“栽秧无水几人知,暖日晴风欲醉时。一夜未眠听好雨,晓来独唱湿花诗”。愤如《国恨》“家亡国破黑云浓,白骨成堆四野空。音恶鸱鸮犹鼓舌,填膺愤作《满江红》(岳飞)”。乐如《澹白》“澹白为怀梦亦香,追名逐利任人忙。位卑偏耻阿权贵,骨老难为拜孔方。数点梅花冬日暖,几竿竹影夏风凉,天然趣里情尤惬,顺口吟来又一章。”
    四是新风送雅。何老的诗是他自己诗观的实践。语言新、思想新、感情新,通俗而雅致,这是由于他在炼意、炼语、炼声上狠下了功夫。炼意必求出新,避免“有画无话”。没有新意,宁可不写。炼语必求自然,避免生硬。炼声严求协律,并要求律诗押平韵,最好是阴阳交换,读来更为好听。现举其诗词各一首可见一斑。
    《寻梅》“何处觅芳丛,无须认旧踪。新农村里白,香雪海中红。送走林和靖,别来陆放翁。山乡接远道,笑慰感情浓。”
    《鹧鸪天•布谷鸟》“布谷声声绿树浓,春光犹滞柳烟中,人皆趁日忙锄雨,鸟亦知时劝务农。情切切,语重重,机轮响动麦翻风。才铺禾浪连天碧,已见榴花到处红。”
    最后我祝何老健康长寿,诗情不老,取得更大丰收。(作者朱显才系六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)

上一篇没有新闻了  |  下一篇我的最大幸福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
版权所有:六安市委老干部局 技术支持:龙讯科技
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 皖ICP备14006957号